
滋賀縣有湖水之國美稱,比叡山下就是琵琶湖,座擁湖光山色的比叡山由大比叡岳(海拔848公尺)四明岳(海拔839公尺)所組成。

延曆寺於西元788年由最澄大師開基,供奉藥師如來為本尊。最澄大師(西元767年 -- 822年)生於近江國(滋賀縣)滋賀郡古市鄉(今大津市)。
大師自幼聰明絕倫,7歲受學, 12歲跟隨近江國分寺行表法師學法,14歲圓頂出家,法號最澄。19歲在東大寺受具足戒,並學習天台宗經籍,同年登比叡山修行。
西元788年,大師開始在山上建築佛堂,並親自雕刻藥師佛像供奉;之後,藏經閣、八部院、文殊堂等建設工程相繼完成。在這裡,最澄大師閱讀了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以及《維摩經疏》、《四教義》等天台教典,自此深深趣入天台妙旨,萌發入唐求法的願望。
最澄大師
西元804年,最澄大師與空海大師分別搭船自九州島出發,前往大唐。9月1日,最澄大師所乘第二艘船抵達明州(寧波)後,立即前往修禪寺拜謁座主道邃和尚,學習天台法門。
10月初,大師轉赴天台山,到達佛隴寺參謁行滿座主,學習天台深義。在天台期間,最澄大師又從禪林寺翛然禪師,得授牛頭禪;從國清寺惟象大師,得傳大佛頂大契曼荼羅行事。
西元805年3月,最澄大師返回明州準備隨遣唐使返國,利用等船的時間,折向100公里外的越州,登上鏡湖之東的赤峰道場(今上虞市豐山),接受密教大師曉順阿闍黎的真言密教灌頂,得陀羅尼經書、印契圖樣、灌頂器物等,並成為善無畏、義林、順曉等大師們次第傳法的第四代祖師。
最澄大師入唐求法僅八個月,即得到天台、禪、密、大乘戒四種法門。西元805年5月,大師返國。9月於高雄山寺開壇授灌,這是日本佛教傳授密法灌頂之始。
戒壇院
比叡山景點共分三大部份:「東塔」位於比叡山三塔的中心,延曆寺的發祥地。這裡有許多重要寺院,以根本中堂最具代表性,範圍包含有:戒壇院、根本中堂、法華總持院東塔、阿彌陀堂、大黑堂、大講堂、比叡山國寶殿、文殊樓、無動寺谷、延曆寺會館。
「西塔」位於東塔北邊。山中有最古老的釋迦堂,幽雅的景觀流露出莊嚴的氣氛,範圍包含有:釋迦堂、常行堂與法華堂、樁堂、相輪塔、琉璃堂、淨土院(最澄大師墓園)。
「橫川」位於西塔北邊,昔日聖地。如今依然可見當年的壯麗景觀,中央的橫川中堂是「新西國靈場的第18個名剎」,範圍包含有:橫川中堂、根本如法塔、四季講堂、惠心堂。
「西塔」位於東塔北邊。山中有最古老的釋迦堂,幽雅的景觀流露出莊嚴的氣氛,範圍包含有:釋迦堂、常行堂與法華堂、樁堂、相輪塔、琉璃堂、淨土院(最澄大師墓園)。
「橫川」位於西塔北邊,昔日聖地。如今依然可見當年的壯麗景觀,中央的橫川中堂是「新西國靈場的第18個名剎」,範圍包含有:橫川中堂、根本如法塔、四季講堂、惠心堂。

西元812年,空海大師為最澄大師結緣灌頂,之後又作胎藏界和金剛界灌頂。最澄大師也拜空海大師為金剛上師;彼此雖然已是師徒關係,可是,卻於顯密觀念有所差異,而最澄大師也未放棄所說「圓教難說,演其義者天台」的至尊想法,於是種下分歧種子,導致日後兩人關係漸行漸遠。

最澄大師在遺誡中對弟子開示:「不是為自己成佛,不是為自己寫經,現在說出我的志向吧!每日說教,慇懃精進,是為了正法久住,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廣度眾生,努力吧!四種三昧要勤行,兼行灌頂、禪、律。要紹隆佛種,報答國恩……。」充份表達最澄大師一生向佛辦道的崇高精神。


空海與最澄兩位大師,
雖然源於佛法觀念不同而有所紛歧,
卻無損於兩人在日本宗教界地位。
空海大師在最澄大師圓寂時,
仰望天空,嘆出內心無限的惋惜:
「美麗的星星消失了……」
【參考資料】
《弘法大師--空海》林景淵編著,慈濟文化出版社出版
比叡山延曆寺導覽
影片--空海〈1984年--日本東映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