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都車站搭JR湖西線到比叡山坂本站,轉乘江若巴士到比叡山下,再搭纜車到達延曆寺站,共約40分車程。比叡山,別稱「叡山」、「北嶺」、「天台山」等,位於京都府相鄰的滋賀縣。
滋賀縣有湖水之國美稱,比叡山下就是琵琶湖,座擁湖光山色的比叡山由大比叡岳(海拔848公尺)四明岳(海拔839公尺)所組成。
日本密教兩大山門,一在和歌山縣高野山,另外就是比叡山。比叡山延曆寺是日本「天台宗」的總本山,與當時的首都奈良並稱「南都北嶺」兩大重鎮,由此可知,比叡山在日本佛教的重要性,有「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美稱,也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於1994年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延曆寺於西元788年由最澄大師開基,供奉藥師如來為本尊。最澄大師(西元767年 -- 822年)生於近江國(滋賀縣)滋賀郡古市鄉(今大津市)。
大師自幼聰明絕倫,7歲受學, 12歲跟隨近江國分寺行表法師學法,14歲圓頂出家,法號最澄。19歲在東大寺受具足戒,並學習天台宗經籍,同年登比叡山修行。
西元788年,大師開始在山上建築佛堂,並親自雕刻藥師佛像供奉;之後,藏經閣、八部院、文殊堂等建設工程相繼完成。在這裡,最澄大師閱讀了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與《摩訶止觀》以及《維摩經疏》、《四教義》等天台教典,自此深深趣入天台妙旨,萌發入唐求法的願望。
最澄大師
西元804年,最澄大師與空海大師分別搭船自九州島出發,前往大唐。9月1日,最澄大師所乘第二艘船抵達明州(寧波)後,立即前往修禪寺拜謁座主道邃和尚,學習天台法門。
10月初,大師轉赴天台山,到達佛隴寺參謁行滿座主,學習天台深義。在天台期間,最澄大師又從禪林寺翛然禪師,得授牛頭禪;從國清寺惟象大師,得傳大佛頂大契曼荼羅行事。
西元805年3月,最澄大師返回明州準備隨遣唐使返國,利用等船的時間,折向100公里外的越州,登上鏡湖之東的赤峰道場(今上虞市豐山),接受密教大師曉順阿闍黎的真言密教灌頂,得陀羅尼經書、印契圖樣、灌頂器物等,並成為善無畏、義林、順曉等大師們次第傳法的第四代祖師。
最澄大師入唐求法僅八個月,即得到天台、禪、密、大乘戒四種法門。西元805年5月,大師返國。9月於高雄山寺開壇授灌,這是日本佛教傳授密法灌頂之始。
戒壇院
最澄大師融合天台與密法教義,於西元806年創立日本天台宗,主張圓密一致、四宗合一(圓、密、禪、戒) 的台密體系,對日本鎌倉時代禪宗的興起,有深遠的影響;更由於其宗旨具有多種融合性,加上弟子們不斷努力,引進新思潮,比叡山不但成為鎌倉佛教的根本,在平安朝之後,日本的文化藝術也以此為中心。
比叡山景點共分三大部份:「東塔」位於比叡山三塔的中心,延曆寺的發祥地。這裡有許多重要寺院,以根本中堂最具代表性,範圍包含有:戒壇院、根本中堂、法華總持院東塔、阿彌陀堂、大黑堂、大講堂、比叡山國寶殿、文殊樓、無動寺谷、延曆寺會館。
「西塔」位於東塔北邊。山中有最古老的釋迦堂,幽雅的景觀流露出莊嚴的氣氛,範圍包含有:釋迦堂、常行堂與法華堂、樁堂、相輪塔、琉璃堂、淨土院(最澄大師墓園)。
「橫川」位於西塔北邊,昔日聖地。如今依然可見當年的壯麗景觀,中央的橫川中堂是「新西國靈場的第18個名剎」,範圍包含有:橫川中堂、根本如法塔、四季講堂、惠心堂。
「西塔」位於東塔北邊。山中有最古老的釋迦堂,幽雅的景觀流露出莊嚴的氣氛,範圍包含有:釋迦堂、常行堂與法華堂、樁堂、相輪塔、琉璃堂、淨土院(最澄大師墓園)。
「橫川」位於西塔北邊,昔日聖地。如今依然可見當年的壯麗景觀,中央的橫川中堂是「新西國靈場的第18個名剎」,範圍包含有:橫川中堂、根本如法塔、四季講堂、惠心堂。
最澄大師雖有密教法脈,最先將密法傳入日本,但是最澄大師是「主修」天台、「輔系」密教,弘法也以天台宗為主,因此,日本尊為正統密教的祖師仍歸空海大師。
西元812年,空海大師為最澄大師結緣灌頂,之後又作胎藏界和金剛界灌頂。最澄大師也拜空海大師為金剛上師;彼此雖然已是師徒關係,可是,卻於顯密觀念有所差異,而最澄大師也未放棄所說「圓教難說,演其義者天台」的至尊想法,於是種下分歧種子,導致日後兩人關係漸行漸遠。
比叡山在全盛時期,被稱為「三塔十六谷」的延曆寺,有三千多座僧房,可謂氣勢宏偉、威震四方。最澄大師在延曆寺根本中堂所點燃的法燈,一千多年以來,在悠悠歲月、滄海桑田中,從未熄滅。這盞法燈,的確也普照延曆寺培育了不少高僧,如:慈覺大師、智證大師、惠心大師、法然上人、親鸞上人、道元禪師、日蓮上人等等,大凡代表日本宗教界的領袖都曾經進入比叡山學佛求法;也因他們為日本宗教界開創了各宗門派,使佛法得以不斷發展、昇華。
西元812年,空海大師為最澄大師結緣灌頂,之後又作胎藏界和金剛界灌頂。最澄大師也拜空海大師為金剛上師;彼此雖然已是師徒關係,可是,卻於顯密觀念有所差異,而最澄大師也未放棄所說「圓教難說,演其義者天台」的至尊想法,於是種下分歧種子,導致日後兩人關係漸行漸遠。
比叡山在全盛時期,被稱為「三塔十六谷」的延曆寺,有三千多座僧房,可謂氣勢宏偉、威震四方。最澄大師在延曆寺根本中堂所點燃的法燈,一千多年以來,在悠悠歲月、滄海桑田中,從未熄滅。這盞法燈,的確也普照延曆寺培育了不少高僧,如:慈覺大師、智證大師、惠心大師、法然上人、親鸞上人、道元禪師、日蓮上人等等,大凡代表日本宗教界的領袖都曾經進入比叡山學佛求法;也因他們為日本宗教界開創了各宗門派,使佛法得以不斷發展、昇華。
最澄大師在遺誡中對弟子開示:「不是為自己成佛,不是為自己寫經,現在說出我的志向吧!每日說教,慇懃精進,是為了正法久住,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廣度眾生,努力吧!四種三昧要勤行,兼行灌頂、禪、律。要紹隆佛種,報答國恩……。」充份表達最澄大師一生向佛辦道的崇高精神。
西元822年6月,最澄大師在比叡山中道院示寂,世壽五十六,戒臘三十七。大師遺言:「勿為我著喪服,但弘我志!」其堅定毅力,始終如一。清和天皇追贈「傳教大師」諡號。大師一生撰述甚豐,有《法華輔照》、《付法緣起》、《長講願文》各三卷,《灌頂儀式》二卷,《法華秀句》三卷,《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一卷,《六千部法華銘》各一卷…等等,總計一百六十餘卷,均收錄於《傳教大師全集》。千餘年來,最澄大師的親筆法寶、入唐牒等等遺物,一直被珍視保存,以讓後人緬懷大師為法奉獻的精神。
空海與最澄兩位大師,
雖然源於佛法觀念不同而有所紛歧,
卻無損於兩人在日本宗教界地位。
空海大師在最澄大師圓寂時,
仰望天空,嘆出內心無限的惋惜:
「美麗的星星消失了……」
【參考資料】
《弘法大師--空海》林景淵編著,慈濟文化出版社出版
比叡山延曆寺導覽
影片--空海〈1984年--日本東映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