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王院
到過京都的人大都知道三十三間堂,卻不一定知道蓮華王院。位於京都東山的三十三間堂,正式名稱就是蓮華王院,是一所頗為特殊的道場,在眾多的佛寺中,算是蠻有特色。
蓮華王院是由平安時代後期武將平清盛(西元1118年--1181年)於西元1164年所建,80年後卻不幸被燒毀,西元1266年重建完成,保存至今。
三十三間是什麼?原來「間(gen)」是日本古代用在建築物度量長度的單位,一間大概是1.8米,這個長度也是2支柱子間的距離,而蓮華王院的本堂長度就是33間,所以又稱為三十三間堂。
三十三間堂寬長的殿內,以本堂中央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坐像(國寶)為中心,左右各500尊觀音立像一字排開,總共1001尊,氣勢奪人,非常壯觀!除了觀音像外,本堂兩端有栩栩如生的風神和雷神;觀音像的前面有二十八部眾像。
所有供奉的聖像都是用鑲嵌技術所製造而成,二十八部眾像的眼睛更是用水晶鑲嵌,使得眼神更為活現。這裡莊嚴殊勝的情境,不禁令人對三寶的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三十三間堂也是比賽射箭的名所。從17世紀開始,每年春天,全日本的射箭高手都會齊聚在這兒比賽,直到現在,每年1月中旬都會舉辦年青人的比賽。不過這種比賽比較像一種成人儀式,主要是讓年青人知道長大成人後,自己要有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十三間堂因其特殊的建築,是拍片的好場景,由國際影星「三船敏郎」所主演「宮本武藏」的電影曾在此拍攝。另外,2003 年NHK製播的大河劇「武藏」也在此取景。近年由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大河劇「義經」 也在此拍攝。
【參考資料】
三十三間堂導覽
影片--武藏〈2003年--NHK出品〉
影片--武藏〈2003年--NHK出品〉
影片--義經〈2005年--NHK出品〉
清水寺
京都的四條主要街道:北大路、東大路、九條大道、西大路圈出京都的中心區--洛中。其它區域分為:洛東、洛西、洛南、洛北。清水寺與三十三間堂均屬洛東,彼此距離不遠。
清水寺占地13萬平方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相傳奈良時代末期,西元778年,觀音菩薩託夢給大和 ( 奈良 ) 子島寺延鎮上人,要他「去木津川北岸尋找清泉」。延鎮上人遵囑來到音羽山,找到了掩映在蒼松翠柏中的音羽瀑布,並結識在此結庵修行的行壑居士。
行壑居士傳說是觀音化現,他交給延鎮上人一棵含有觀音神力的聖樹後離去。延鎮上人依其教導,用聖樹製作了一尊觀音菩薩像,供奉於瀑布上方的草庵內,這就是清水寺的緣起。現存清水寺為1633年重建而成。重要文化財有:本堂(國寶)、仁王門、三重塔、鐘樓……等30餘項。1994年以京都之古都文化財之一,列名世界文化遺產中。
清水寺為棟樑結構式寺院,寺院建築氣勢宏偉,結構巧妙,未用一根釘子,本堂採用寄棟造法(四坡式),是座檜皮屋頂的大型建築。正殿寬19米,深16米,依錦雲溪懸崖峭壁(約有190平方公尺)而建,大堂前懸空的「舞台」,由139根高12米以上的巨大櫸木並列支撐,「清水舞台」因而聞名於世。從這裡可以俯瞰整個京都市的風貌;從奧堂的方向則能看清楚清水舞台這座曠世傑作。正殿旁有一山泉,稱為音羽瀑布,流水清冽,終年不斷,被列為日本十大名水之首,清水寺因此而得名。
清水寺的本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及侍立兩側的地藏菩薩、毗沙門天三尊「秘佛」,平時被供奉在本堂內的三座佛龕內,秘不示人。據經文記載,觀世音菩薩以33種化身救度眾生,基於此因,形成清水寺每隔33年舉行一次「禦開帳」的傳統;不過今、明兩年剛好為了紀念 花山法皇(創立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的日本高僧)一千年御忌而特別開放。此行很幸運,剛好遇上開帳,可以進入參拜。
眾生有各種煩惱,即貪瞋痴三毒。要徹底去除這三毒,幾乎是不可能。所以,觀世音菩薩教眾生從三毒中解脫。要從貪欲中解脫,就要布施,因為布施時,心中不存貪欲。布施不單指財物,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溫和的話語,都可以使我們遠離貪欲。同樣,要遠離瞋怒,就需要認可並接受他人。每人生長在不同的環境,形成各種不同的個性,個性不同的個體如能相容,則可以進一步互相理解,而不會以瞋怒相向。痴是不明事理,要想遠離痴,就要虛心學習各種道理。如果能堅持做到這些教法,即使煩惱依然存在,但會逐漸消融,使我們能夠保持清淨之心。
長期關閉佛龕一旦打開,便能直接面對觀音菩薩參拜,由於感歎其不易,因此,將體會到「三毒」瞬間離去的覺受。所以說,本尊「禦開帳」,是「心之開帳」,通過與觀音菩薩結緣,而喚醒每個人心中的「觀音」。
【參考資料】
清水寺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