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觀音】--下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誓願《普門品》有偈曰:「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悲華經》更有詳細說明:「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憂愁孤窮,不得救護,窮其心力,無法脫苦,若心中念我,稱我名字,無論我在何處,咸以天耳聞之,脫其苦惱。即使一人無法得除如斯煩惱,我亦誓不成佛道。」由此可知,菩薩的使命、本願,不僅要去除娑婆世間眾生的一切苦難災厄、不安恐怖,還要滿足眾生的祈願。由於觀世音菩薩具有救濟人間一切災難苦痛,滿足們尋求安居樂業的誓願,這種利益眾生的普遍引力,就是菩薩的本質。

慈悲不僅是觀世音菩薩的特性,也正是人類本來具足的偉大內證光輝。菩薩聞聲救苦,恰似慈母,這種崇高莊嚴的母愛,正是觀世音菩薩佛光的顯現。其實,人類也都具備這種援救他人的佛性之光,由於這種天性,才得以形成社會一定的道德秩序。


觀世音菩薩不僅是慈悲的本體,同時具備全知全能的普遍靈性,是叡智的化身、理性的權現,因此,菩薩可以說是映在毫無污點的宗教理性心鏡上的示現,表現宗教真理的覺者。而如此崇高智性的根源是什麼呢?《心經》上明文記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是以真空妙有為基礎,體會悟得般若,再行深般若,通達無我之境,故成觀自在菩薩,住於觀智,成為真理法身,普門示現,自在無礙,得以救濟一切眾生。

般若意味真智,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由如幻三昧湧現一切空性之理,照見實相,到達理境之岸。因此,只要依據《般若心經》如法修持,任何人皆能住此三昧,達到觀自在菩薩的悟境,也能實行《華嚴經》所宣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而達到無畏的境界。無畏是勇猛與安定的基礎,是觀自在菩薩的一大特質。

《普門品》中記載:「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稱為施無畏者。」無畏就是勇猛不驚之義。佛法本來就是建立在心靈的改造,轉苦惱得安樂的圓滿人格教育,而去除眾生恐怖是佛法的一大特色。信仰觀自在菩薩,因自性慈悲的顯發,所以能洞徹一切皆空之理,打開心眼徹悟無我,無論何時何地皆能安心自在,調伏精神的苦悶,得以免病苦消災厄,凡事皆不怖畏,成大勇猛者。

觀世音菩薩因具備普門示現神通力,而能應化自在,救拔十方眾生。《普門品》明載: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菩薩為何具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得以應化無邊呢?大體而言,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於理性的基礎上體會出佛法之真理,不是單純的禮拜本尊而已。可以說,禮拜佛菩薩,是眾生在禮拜自性,這就是為何佛教是心靈科學的緣故,也是和其它宗教不同之處。

換言之,觀音自在的菩薩本質,就是眾生的慈悲自性,當一心稱名唱念觀世音菩薩時,就已蘊育這本來具足的佛性光輝,並在一念三昧中將之散發展現出來。日本源空大師說:「念與聲合為一體。」所謂一心稱名就是稱名觀心、稱名三昧,在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中,心裡的雜念、妄情,不知不覺地清淨下來,住於不動三昧,那麼,自然就和菩薩感應道交了。

從宗教心理過程來看,稱念名號是自性與本尊的融合,成為契機,入我我入進展為三昧,三昧便成自性內證的表現,而得以解脫煩惱苦悶。此外,稱名三昧如同「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界音」一般,是為觀心,再由觀智照見自性,開發如來藏。就是《般若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深層意義。


般若空性關係到緣起思想,也可以說是佛教源流。佛陀早已開示:「一切皆空,一切非一。」而建立起緣起性空之實相觀,並說:「此行非自作,非他作,緣聚名生,緣散名滅。」闡明一切萬物相互依存,是因緣起作用而非絕對孤立。由此得證,觀音菩薩是般若的證悟者,以空性為道場,所以是毫無罣礙、普門示現神通的菩薩。

由於觀世音菩薩具有慈悲、智慧、勇猛不可思議的大自在力,因此,當我們為煩惱雲所遮、我執之霧所迷、名利之夢所惱時,靜下心來稱念菩薩聖號,合掌瞻仰慈悲的尊容,將能解脫纏縛的心事,洗清一切雜念妄想,進入海闊天空的明澈境界。


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教化的精神,不但早已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堅信仰,也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光輝。雖然,東方文化的慈悲、仁義與西方的博愛精神,在涵意與解釋略有不同,但在指出人性本有善良的光明面,並無差異,這與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意義,正好相互吻合。

在大乘佛教思想中,慈悲有兩種不同的含意。所謂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疇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猶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於世人與萬物,可是有時也會令人望之生畏。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意味著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種母性慈愛的悲心,卻往往被誤解為婦人之仁,好像沒有太大的價值作用,但是,如果人類能徹底展現這種柔性的智慧悲心,也就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

因此,觀世音菩薩經常以女性的化身出現,也就是這個原因。事實上,女性在人類中,雖然付出無比崇高的母愛,但所遭遇的痛苦和災難,卻遠比男性來的更多、更大。所以,菩薩應現女身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女性的忍耐力與母愛的慈悲。

此外,我們更要了解觀世音菩薩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絕對慈愛,所以說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眾生。

根據《法華經》《華嚴經》等等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誓願,會以種種不同的化身應化救度。《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種身形而顯現應化。

如果我們僅以普通觀念來看,這種說法,好像完全屬於宗教的神秘主義;事實上,世間上有許多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憫人的崇高理想,也真正做到慈悲濟世的事業,只不過是以各種不同的立場、身份為人類和平而努力,這正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慈悲本質所在。

長遠以來,觀世音菩薩藉由觀自在的真智,開闡人性智慧昇華的文化思想,普遍深植人心,發揮人性至善的解脫境界。同時,由法身菩薩凝聚的真實智慧《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也成為眾生修行的圭臬。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理,讓眾生能超越物質的追求與享受,進而昇華心靈的精神領域,確實具有人類文化思想上的崇高價值。

科學日新月異,促進物質文化的快速發展,帶給人類許多生活上的便利與感官舒適的享受;但是人類所面臨精神與心靈上的壓力和痛苦,並沒有因為科技文化的發達而得到平安。因此,佛法的教義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濟世精神,正是當下急需的救世良藥。



千手觀音曼達拉

藏胞相傳,西藏歷代的名王與高僧,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藏人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花的中心,是觀音的淨土,所以將達賴喇嘛所居,稱為布達拉宮。布達拉與普陀山之得名一樣,都是梵文普陀洛迦(potalaka)的音譯。

被稱為普陀洛迦的聖地,除了拉薩以外還有:印度南方海邊的potala,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熱河省承德的普陀洛寺,韓國的洛山,日本紀伊的普陀洛、下野的日光,錫蘭的布達拉(普德蘭港)等等,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聖地。其實,觀世音菩薩立下普門示現誓願的當下,娑婆世界就是普陀洛迦淨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淨土。



西藏一般的人民,雖然不能像喇嘛一樣接受有系統的佛法教育,但是,藏族人民深信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是一切快樂的泉源、一切利益成就的根本,可達究竟解脫的道路。因此,念誦觀音心咒(六字大明咒)便成為藏胞日夜精進的主要功課。《莊嚴寶王經》記載觀音心咒的功德說:能開一切智慧,能度六道眾生,能成大菩提,能救苦救難,能利益一切有情,能伏魔治病。令所求事事如意,其功德無量無邊。


六字大明咒





(原載:妙法月刊第116期 ‧ 2009年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