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觀音】--上


自古以來,觀世音菩薩即代表佛教的救世尊,是現實社會中尋求清淨生活的眾生,所夢寐不忘的精神支柱。過去幾千年菩薩為芸芸眾生循聲救苦,廣大靈感,所權現應化的慈悲法相,已深深孳生在人們心中。菩薩的慈顏聖容,是無量無窮佛法深泉所湧現的智慧結晶;菩薩等觀普濟的慈憫,是促進種族和諧、黑闇世界所期待的和平明燈。


古印度所使用的梵語,稱觀世音菩薩為「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歷代漢譯經典中,對菩薩的聖號有多種不同的譯語:西元185年至312年間的古譯經典《成具光明定義經》譯為觀世音《維摩詰經》譯為闚音《郁伽長者所問經》《無量壽經》《無垢菩薩應辯經》譯為觀世音《正法華經》《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譯為光世音《放光般若經》譯為現音聲。西元406年至601年間的舊譯經典《妙法華經》《悲華經》《華嚴經-六十卷》《觀無量壽經》《觀世音菩薩受記經》《添品法華經》等譯為觀世音。從西元663年至982年間的新譯經典《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華嚴經--八十卷》《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大乘無量莊嚴經》則譯為觀自在《首楞嚴經》譯為觀世音、觀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譯為觀世自在。

以上可見,觀音譯語早已存在,而非觀世音的略稱。觀世音譯語則在曹魏、西晉時代已經使用,也非始自鳩摩羅什大師。至於觀自在譯語,很多學者以為是玄奘大師所創譯,其實,早在西元384年至414年間,僧肇大師在其著述《維摩詰經注˙第一》即明白記載:「世人遇危險時,稱呼其名,菩薩觀其音聲,救其解脫。亦名觀世念、觀自在或觀世自在。」

我們通常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原因是《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普門品》的盛行。觀世音有兩種解釋:一、是《楞嚴經․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聞自性,成就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自在境界。這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與一般的凡夫眾生完全不同。眾生的耳根是向外分別音聲,例如受到外境的讚嘆和誹謗之聲所動,就生起貪、瞋、痴、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生死輪迴的果報。

二、是《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為什麼觀世音又稱觀自在呢?根據梵文阿縛盧枳低濕伐羅的原義,含有觀照縱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太虛大師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是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只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崇高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玄奘大師高徒窺基大師更說:「觀乃照之義,了空有了慧。自在乃如意之義,是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圓果。先行慧觀,成十自在。」依《華嚴經》所列舉十自在乃是:「命、心、財、業、受生、勝解、願、神力、智法、法」之無礙自在。主要是說,通達一切之法,化眾生,得圓融靈妙,可看作是,畢竟了徹般若空三昧作用的表現。在不生動靜的三昧界,觀音與觀自在之譯語,毫無差異。當通徹了解世間一切萬象究竟皆空的真義,脫卸自我執迷,入真如觀、清淨觀境界,即成為具備慈悲圓滿相之觀音、成為廣大智慧觀之觀自在。



四臂觀音

佛教之基本精神是由自我解脫的小乘立場,逐漸轉成以般若波羅密為中心的大乘思想。般若譯為真智,真智乃是達到無我的基本。「無我乃是空滅我相,以空為宗,捨去我欲、迷妄之心,一切眾生親如我子,去除自他相隔之藩籬,進入無私同體之境。無我執、無邪念,絲毫沒有憎、愛之隔,因此對任何人皆懷親切之情,對一切眾生均能發出大慈大悲之心。當我們聽到觀世音菩薩聖號時,腦海中昇起的是忍辱、柔和,充滿慈悲、清淨莊嚴的姿容德相。菩薩一詞是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是佛智、佛道,有覺的意思,薩埵是有情或眾生。玄奘大師譯為覺有情,可謂是最適切的譯語。


四臂觀音

在諸大乘經典中,對菩薩最常用的解釋就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也就是說,往昔諸佛菩薩尋求菩提悟道時,也同時教化利益一切眾生。求菩提是自利,教化有情則是利他,完成自利利他,就是菩薩;而大乘思想的菩薩精神,是捨自利純利他的壯麗精神。

《大智度論》中說:「入法空,行六波羅密,大慈大悲,此人名菩薩。」因為,大乘菩薩乃是為救世大願而現身的,就如觀世音菩薩立大誓願說:「一切眾生中,即使一人為苦所煩惱,吾即永遠不住安樂世界。」因為有此廣大無邊誓願,所以得到眾生的親近、禮拜和恭敬。如此,以誓願為本體,為誓願而生,為誓願而活,以完成誓願為使命,這就是大乘的菩薩。這種誓願是捨自我,為救眾生,自無量劫來勇猛精進,奮鬥努力,這種救護眾生誓願而起的慈念,就是菩薩精神。


千手觀音

大乘佛法雖分顯、密,但一提起觀音,無論男女老幼,莫不恭敬合掌。大慈大悲廣大靈感一詞,在諸佛菩薩中,最能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救世精神;因為所觀者意味著絕對,而世音乃是世間眾生的音聲,也就是世間眾生的苦難聲。所以說,觀世音是傾聽苦惱眾生音聲的聖者,是與世間眾生音聲契機而現的菩薩,也是為尋求解脫的苦惱眾生,至誠祈請而現的救世尊。就如古代聖賢所言:「求則與,尋則得,叩則啟。」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誓願「不度一切眾生苦惱,絕不休止」的菩薩,以慈悲為心性,忍辱柔和為本相,施無畏為印契,無論任何時空,應順眾生祈求,示現種種外相變化,這就是《法華經》所說普門示現神通力。


觀音咒輪

為何觀世音菩薩特別慈悲,也容易親近呢?這是菩薩以慈悲散發引力,只要眾生至誠呼喚,即可得到相應,這種特質的救世菩薩,則是浮現自人類本然的悟性。菩薩以救濟苦難眾生為本願,只要眾生一心稱念,即可除煩惱、得安樂,這是觀世音菩薩最大的特質。不可思議的靈感觀世音菩薩,從最初受到印度文明發源地五河區域民眾的崇拜信仰,到後來經由犍陀羅流通全印度,再隨著佛法傳遍亞洲,匯成一股清流,數千年來,照亮了眾生的自性光明,也培育出慈悲的基礎與和平精神。







(原載:妙法月刊第116期 ‧ 2009年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