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日本常客這麼說:
「沒有到淺草寺一遊,等於沒到東京。」
每年約3.000萬參拜、觀光人次,
日本排名第一的淺草寺,不是浪得虛名,
就像台北萬華的龍山寺一樣,
都是朝聖、觀光必遊之地。
淺草,在江戶時代(西元1603年~1867年)
是一片廣闊的內陸地區,
到了明治時代(西元1868年~1912年)
成為了東京市的15區之一,
範圍包括以淺草寺為中心的地帶。
淺草寺,位於台東區淺草二丁目,
是東京都內歴史最悠久的寺院,
供奉「聖觀音」為本尊。
淺草寺山號金龍山,
所以又稱為「金龍山淺草寺」,原屬天台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聖觀音宗的總本山。
西元1945年曾經被燒毀,西元1958年重建。
歷史資料,西元628年,檜前浜成、竹成兩兄弟
在宮戶川(隅田川)捕漁,
漁網撈到一尊高一寸八分(約5.5cm)金色觀音像,
於是請回村長「土師中知」家中,
土師中知拜了這尊觀音後,圓頂出家,
並將房屋改為寺院供奉觀音聖像,這是淺草寺的緣起。
據說,在西元645年,勝海上人為這尊佛像建蓋觀音堂,
並在夢中獲得開示,將本尊安立為秘藏佛像。
到了平安時代初期,
比叡山延暦寺圓仁大師(西元794年 ~ 864年)蒞臨淺草寺,
並為淺草寺製作了一尊與秘佛同樣身態的佛像,
奉於大殿供眾參拜。
從江戶時代後期開始,
淺草寺境內「仲見世」地區
開始出現商店與芝居小屋(日語:戲棚)
也有賣藝人聚集,成為當時庶民的娛樂中心。
但是
作為東京代表性的觀光地之一,
作為東京代表性的觀光地之一,
加上羽子板市、燈籠花市等活動,
觀光客與參拜信眾仍然絡繹不絕。
直至近代,
淺草依舊是平民的繁華街,娛樂場所興盛,
淺草依舊是平民的繁華街,娛樂場所興盛,
淺草寺則成為主要地標。
「雷門」與「仁王門」於西元942年創建。
雷門是表參道入口之門,左面的是風神像,右面的是雷神像,
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通稱為「雷門」。
正式名稱為「風雷神門」,通稱為「雷門」。
西元1865年被燒毀,1960年重建後,成為重要景點。
其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是門上懸掛100公斤,
書寫「雷門」二字的巨型燈籠。
除了雷門,還有:寶藏門、本堂、五重塔、
影向堂、藥師堂、淡島堂、錢塚地藏堂、
二天門、傳法院、鎮護堂、弁天堂、駒形堂。
【淺草寺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