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建長寺】



日本鎌倉時代(西元1185年~西元1333年)
因為佛教、文化、藝術的深厚內涵,
讓這文雅古都處處瀰漫著知性與虔敬氣氛。
加上環山面海優美景緻,成就了
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日本知名作家,
諸多不朽作品。

根據官方統計,每年到鎌倉參拜信眾約200萬人次。
「鎌倉五山」榜首的建長寺,是臨濟宗建長寺派大本山,
以日本最早純粹弘揚禪宗的寺院而聞名,
被定為鎌倉禪剎中心。



有人以為,禪宗是鎌倉時代傳入日本,
其實,禪宗初傳日本
可追溯到飛鳥時代(西元538年~西元710年)
法相宗道昭法師於西元653年入唐,
從玄奘大師學習唯識、兼從慧滿大師習禪,
回日本後,於奈良法興寺首創了禪院。

奈良時代(西元710年~西元794年)
神秀大師嫡系傳人道蔙法師渡日傳法,
在奈良大安寺設禪院弘揚北宗禪。

到了平安時代(西元794年~西元1185年
最澄、空海兩位大師入唐求法,
開創了日本天台宗、真言宗。

據傳,
空海大師曾著有《禪宗秘法記》;
最澄大師在唐中研習牛頭禪、南宗禪,
歸國後,
在比叡山開創一乘止觀院。


鎌倉時代日本禪宗有24個流派,
其中20流派屬於恬淡刻苦為宗風的臨濟宗楊歧派,
對日本臨濟禪興隆、發展和臨濟宗獨立,
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

在日本禪宗史上留下巨大史跡的華僧中,
當推蘭溪道隆禪師
鎌倉圓覺寺無學祖元禪師。


道隆禪師之後,禪宗逐漸發展成為日本文化支柱,
至今仍然是傳統文化一大主流。

蘭溪道隆禪師

道隆禪師(西元1213年~西元1278年)南宋高僧,
13歲在成都大慈寺出家,法號道隆,
因籍貫而稱蘭溪,立志禪道修行。

二十歲左右,離開成都赴浙江育王山、天童山
參學於無準師範禪師、癡絕道沖禪師。
後從師蘇州陽山無明慧性禪師得法,傳持臨濟禪。

禪師參學期間結識入宋日僧月翁智鏡法師,
西元1246年,應智鏡法師之邀,
攜弟子等30餘人搭乘商船赴日傳禪

初住博多(今九州福岡)圓覺寺,著《坐禪儀》誨眾。
翌年前往京都住泉湧寺與智鏡法師敘舊,
並撰《泉湧寺行事次第》教導泉湧寺僧眾。

西元1248年幕府第5代執權北條時賴
(西元1227年~西元1263年)
迎師到鎌倉壽福寺,後移常樂寺,
並在此教導武士和民眾臨濟禪法。 

西元1253年(建長5年)北條時賴奉後深草天皇敕命,
恭請道隆禪師開山創建
日本第一座純粹禪院「建長寺」。

北條時賴

完工時,道隆禪師撰寺鐘銘,
署名「建長禪寺住持宋沙門道隆」,
這是日本有「禪寺」名稱之始。

後深草天皇敕額《大建長興國禪寺》,
日本禪宗史上獨立的臨濟禪寺,
首次獲得朝廷公認。

創寺之初,在宋代禪宗樣式七堂伽藍擁有四十九院,
形成莊嚴的天下禪林。
鼎盛時期,曾有逾千人僧眾在此修行。




鎌倉幕府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貴族執政。
幕府將軍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思想,
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
形成了日本武士階層道德規範的「武士道」。

幕府武士馳驅刀光箭矢,出生入死,
禪宗簡單明快的教義、刻苦磨練的力行,
對武士精神產生了潛移默化作用。

當時鎌倉是日本新的政治、軍事中心
幕府為了鞏固政權,迫切求助於臨濟禪作為支柱,
因此,建長寺的創建,成為鎌倉武士的精神寄託。

嶄新的宋代佛教、文化,臨濟禪的發源地,
在日本佛教、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另一方面,由於鎌倉遠離京城,
南教北嶺的舊佛教勢力鞭長未及;
整個佛教界發自舊佛教內部及新興改革派發起的改革浪潮,
日益高漲,這些也都為臨濟禪的弘揚提供了有利客觀條件。


道隆禪師在鎌倉傳禪13年,
受到上至將軍貴族,下至武士平民普遍歡迎
後來,天皇召請禪師赴京都建仁寺擔任住持。

在京都3年裡,於建仁寺內創建了西來院,
舉揚祖師禪風,教導寺眾禪林清規,
大力推動純粹禪法發展,
還應請入宮為後嵯峨天皇說法,
擴大了禪宗在京都的影響,
所倡導的中國式「純粹禪」,
很快取代「兼修禪」
成為禪林主流,在日本負有盛名。


京都建仁寺地圖


西元1265年,道隆禪師再應幕府召請回到鎌倉,
先後在禪興寺、壽福寺、建長寺傳法。

當時北條時賴已去世,繼任者對禪宗的信仰不堅,
再加上原有舊佛教各宗派多方阻礙禪宗傳播,
導致道隆禪師從西元1273年起,
兩度受到讒言中傷而被流放甲州。

這位立志獻身弘禪的高僧在流放地信念不動,
仍然堅持傳法,持續推動禪宗在地方的發展。


西元1278年,幕府第8代執權北條時宗
迎請道隆禪師回到鎌倉重掌壽福、建長等寺,
並執弟子禮,發願再另建一禪寺,尊請道隆禪師開山住持。

遺憾的是,道隆禪師選定新寺址未及開工,
於西元1278年7月24日示寂,
留下偈語:「用翳睛術,三十餘年,打翻筋斗,地轉天旋。」
享年66歲。

後宇多天皇敕賜「大覺禪師」謚號,為日本禪師稱號之始。

道隆禪師遠渡扶桑,弘傳臨濟禪長達33年,
其間經歷了種種艱辛與挫折,
甚至蒙冤受罪,可謂難行、苦行。

但因不屈不撓努力,加深了日本朝野、佛教界對臨濟禪認識,
從而有力地促進、擴大臨濟禪在日本弘揚與傳承,
奠定了日本禪宗獨立基礎。

道隆禪師對日本文化之影響,
除了首次將純粹禪宗傳入日本之外,
還引進南宋最盛行之「宋學」思想體系、
文學藝術、建築美學和日常習俗等等,融入日本文化。

此外,
禪師將梵語原文《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首次傳入日本,
以梵文原經,用漢字標音、日本假名標音對譯,
提高了日本佛教界對原始佛經研究水準。


梵文心經

道隆禪師也是日本鎌倉時期禪僧書風代表人物,
現存書法作品有《法語規則》《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巨福山建長寺鐘銘》...等等。

道隆禪師在日本的名望,可與唐代高僧鑑真大師媲美。

建長寺占地遼闊,主要建築都宏偉壯觀,
最大特色就是「禪宗樣」,也就是
從總門、山門、佛殿、法堂、方丈等伽藍配置
呈一直線排列。

創建初的建築物雖然歷經多次天災人禍,
現存建築大多是重建或從他處遷移過來,
但仍保留著中國禪宗建築風,
還有許多國寶級珍品、重要文化財、名勝史蹟。

門上題著「天下禪林」「東海法窟」巨大匾額,
標明這是日本最高禪院。




  

總門是西元1783年建於京都般舟三昧院,
昭和年間遷移至此。

建長寺山號為「巨福山」,
卻因第10代住持寫「巨」字時,不小心多點一筆,
反讓三個字更具紀念性。


總門

三門(山門)就是「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
三門樓上安奉有五百羅漢像,是建長寺重要文化財之一。


三門

三門旁梵鐘,在西元1255年由當時關東名師鑄造,
鐘上刻有道隆禪師所撰銘文,為日本國寶之一。


梵鐘

佛殿建物原本是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夫人的靈廟,
西元1647年由東京增上寺遷移至此,是重要文化財。
供奉地藏菩薩為本尊,這尊菩薩像是室町時代作品。


 地藏菩薩

佛殿前參道兩旁古柏,傳為道隆禪師親手移植,
自創寺至今已歷700餘年,幾度失火、地震,至今猶存,
被列為新日本名木百選之一。








 古柏

法堂於江戶時代重建,關東地區最大木造法堂。
堂內有京都建仁寺「雙龍圖」,非常珍貴。






中央供奉千手觀音、世尊苦行像,造形莊嚴,
是久享盛名之藝術精品。



千手觀音、世尊苦行像


方丈又名「龍王殿」,殿後日式庭園及得月樓,
是日本最古老的禪風庭園,古典優美,令人賞心悅目,
江戶時代修建而成。




建長寺內至今藏有許多珍寶,
如:絹本淡彩的蘭溪道隆禪師像、
道隆禪師書法墨跡《法語規則》、
南宋絹本著色釋迦三尊像、鎌倉時代雕塑的北條時賴坐像、
室町時代絹本墨繪觀音像…,都被列為日本國寶。




【建長寺境內】















































 

【2017 / 09 / 01  改版】